地址 : 台中市北區篤行路358-1巷住宅

客服專線 : 0902-457-416

彩繪由來

 

春秋時代是彩繪出現於傳統建築的最早年代,可惜欠缺實物的考證。漢代墓室中已有題材豐富的壁畫作品,六朝及隋唐為彩繪藝術之高峰期,舉凡石窟、寺院及墓室中之壁畫藝術,都有高度的發展。在「畫史」中所記載的名畫家(顧愷之)及唐代三大畫家:畫聖(吳道子)、(尉遲乙僧)及(閻立本)都是壁畫彩繪的佼佼者。

 

宋朝為另一高峰期,在彩繪的題材、種類、用色、制度、技巧等方面,已更趨成熟,而其配色原則乃依循(唐代)的用色技法,以(石綠、石青、朱砂)為主,圖樣遍佈於樑枋及斗拱。元朝添加了(中亞的風格),此時期石窟、壁畫的題材,包括有佛教和道教的內容,更出現多幅(歷史故事)和(反應當時社會生活的作品)。當時已有使用(濕式畫法)及(礦物顏料),此種技法使顏色更易滲入璧面,故至今顏色仍然明亮如昔。

 

明、清政府所建之宮室,有較為嚴謹之規定,故影響到彩繪的形式表現。民間卻形成一股較為開放及活潑的彩繪形式,畫師之展現空間亦相對的自由與開放。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,古建彩繪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,經過秦、漢、魏、晉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,由簡單到複雜,由低級到高級。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在木結構建築上施紅色塗料的記載;秦漢時期在宮殿的柱子上塗丹色,在斗拱、樑架、天花等處施以彩繪,其裝飾圖案多用龍、雲紋,並且逐漸採用了錦紋;南北朝時期,由於受佛教藝術的影響,又產生了新的建築裝飾圖案;宋代彩畫用疊暈畫法,使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,變化柔和沒有生硬感,表現出淡雅的風格。元代又出現了旋子彩畫,但此時還不成熟。到了明、清時期 ​​,彩畫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,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,取材和製作方面又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,集歷代彩畫之精華,新的品種不斷湧現;題材不斷擴大;表現手段不斷豐富;法式規矩更加嚴密規範;等級層次更加嚴明、清晰。這時期的彩畫,可分為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兩種。

 

 

回首頁